這話不論從生物進(jìn)化角度還是人文心理學(xué)角度理解都是正確的,這牽扯到“關(guān)系里的位置”,特別是家庭三角關(guān)系。
有心理學(xué)基礎(chǔ)的朋友都知道,幾乎所有問題都來自家庭的“三個角”位置紊亂了??此坪唵蔚娜齻€支點:爸爸、媽媽、孩子,卻能變化出無數(shù)形狀,十分復(fù)雜。
最為常見的就是一個角缺位(往往是父親),另外兩個角無限靠近(母親和孩子),最終導(dǎo)致孩子承擔(dān)了父親部分角色,甚至承擔(dān)了父母雙重角色。此時,孩子成了半個父母,父母或父母一方退行成了“巨嬰”。比如(特指以下方式已成為生活常態(tài)):
* 過度在意孩子學(xué)習(xí)成績,成績好壞是家庭晴雨表,也是媽媽快樂和痛苦的源泉。這會讓孩子用成績來喂養(yǎng)媽媽。
* 過于在意孩子吃飯穿衣,特別是爺爺奶奶,不停地給孩子夾飯并要全部吃下,臉上堆著滿足的笑,就像看著當(dāng)年餓了的自己。這會讓孩子用“假裝好吃”“假裝能吃”來喂養(yǎng)爺爺奶奶。
* 給孩子報各種補習(xí)班、興趣班,根本停不下來,見不得孩子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陪孩子一起連軸轉(zhuǎn),天天喊累卻忙得不亦樂乎,好像只有這樣才不會“輸在起點”,才不會被看不起。這會讓孩子用“不得不刻苦努力”來喂養(yǎng)父母。
有一些前來咨詢的人,早年就是這樣的小大人:有的還不如灶臺高,就變著花樣給爸媽做飯,只為他們能在家多陪陪自己。有的肩負(fù)父親“光宗耀祖”的家族使命,從小被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有的想盡辦法逗媽媽開心,至今也不明白,媽媽為何一天到晚哭喪著臉。有的主動輟學(xué),只為幫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弟弟,因為實在受不了父母為了錢唉聲嘆氣、怨聲載道。有的則不停“生病”“逃課”,因為只有這樣,爸爸媽媽為了“照顧”自己才不會吵架、不會離婚。
這一切都在說明:孩子成了父母的照料者,父母成了孩子的索取者。
父母是如何退行成“巨嬰”,繼而讓孩子來喂養(yǎng)的呢?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會讓孩子變成父母來彌補這個缺失。這在本質(zhì)上是為了拯救家庭關(guān)系。缺失有兩種,一是真的失去,父母去世、失蹤等,一是父母人還在,但孩子已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
常見的是爸爸缺失,媽媽和孩子過于親密。可能爸爸長期出差,不管不問,不僅不管孩子,連老婆都不管,只顧忙自己的事業(yè)或者別的什么。媽媽很多情緒不能指望伴侶,很可能靠孩子來緩解。
【案例】
我曾有位男性來訪快50歲了至今未婚,依然和75歲的媽媽住在一起。
很久之前,媽媽非常焦慮,到處給兒子介紹對象,可每次最長不超過半年媽媽就會生病,或?qū)鹤优笥迅鞣N不滿。有一次,都快訂婚了,媽媽突然摔倒在樓梯間,小腿骨折住了3個月醫(yī)院,兒子不得不陪在媽媽身邊,最終和女友也分手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越發(fā)碰不到合適的,最終也不想結(jié)婚了。
他的父母感情很差,從他記事開始父母就吵,經(jīng)常大打出手,每次吵完媽媽就抱他去別的地方住,最多住一年,不讓爸爸見他。并各種暗示,只有媽媽才是世上最愛他的人。20多年前父母離婚,來訪從此再也沒見過父親,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直到今天。
這是非常典型的媽媽把兒子當(dāng)“半個老公”來養(yǎng),盡管意識上知道不該這樣。兒子也心甘情愿“補位”(這會獲得更多的愛),填補了父親的位置,最終導(dǎo)致家庭三角徹底被打破,角色混亂。
*威脅與恐嚇——給孩子傳遞信息:“如果你表現(xiàn)不好,就會有糟糕的后果”。
*自我犧牲——為孩子做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放棄自己某些利益,委曲求全。
*過度褒獎——很多“別人家的孩子”就是這樣養(yǎng)成的。
親子之愛是單向的。就像水往低處流是一樣的,不可以倒流,為人父母只能付出,不可以有主觀上的要求。孩子是否孝順正如你自己一樣,過了某個階段自然會有,不必過早讓他們報答,變成雙向需求。
經(jīng)典影片《當(dāng)幸福來敲門》就生動詮釋了什么是單向的、無條件的愛:不管爸爸遭遇多大磨難,和媽媽分手、負(fù)債累累、沒工作、甚至每天排隊領(lǐng)救濟(jì)糧、夜晚住在廁所……這些事都是和6歲兒子一起經(jīng)歷的,但這個爸爸從未在兒子面前表現(xiàn)出悲傷、絕望、無助,也從未讓兒子體驗到自己的艱辛。相反,父親通過游戲互動、通過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通過與有錢人相處時的自尊自愛,讓孩子不斷感受希望、體驗幸福。
第一,在孩子能力范圍內(nèi)的需要,你不必去滿足。沒必要越界,凡是越界都是你的需要,這就是溫尼科特所說的“恰到好處的挫折”和“足夠好的媽媽”。
所以最后,可以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過度使用,導(dǎo)致如今你除了特別會照顧他人的感受外,有時莫名地委屈和孤獨;再反思一下,現(xiàn)在的你是否在用類似方式依賴孩子,或者過度照料、甚至縱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