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 >
家庭關系 >
親子關系
孩子為何有“仇親”心理?
有關專家在不同年齡層次的調查中顯示,學齡前的兒童90%以上都和父母最親,而十一二歲的少年,有54%的人最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少數(shù)還出現(xiàn)了仇視父母的態(tài)度。父母的巨大付出,換回的卻是“恩將仇報”。其實,這是孩子心理成長發(fā)育的一個過程,心理學家將這個孩子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所特有的表現(xiàn)稱之為“仇親期”。
孩子隨著身體長高,心理上也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其中一個特殊的變化是自我意識的逐步清晰,如不再那么依賴父母,希望把自己當成大人看待,希望能獨立處理自己的問題,交往的興趣由家庭逐步轉向社會,由父母轉向朋友,由同性轉向異性。而此時的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變化,不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依然把他們當小孩實行全方位的包干,干涉了他們言行舉止的發(fā)揮,孩子的自我意識得不到充分發(fā)展和體現(xiàn),使孩子感到不滿足并產(chǎn)生反感,進而便與父母疏遠,乃至產(chǎn)生對抗和抗爭,希望通過與父母對著干來體現(xiàn)自我。這樣就產(chǎn)生了越爭越管,越管越爭的惡性循環(huán)。
“仇親期”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作為父母,首先應該了解和理解孩子在青春期所特有的這種心理變化,認識到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作對,或是有意惹家長生氣,而是為了體現(xiàn)他那不成熟的自我意識,此時的家長要平靜地對待孩子的抗爭,千萬別氣惱。
其次,要主動給孩子營造體現(xiàn)自我意識的機會和氛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獨立的愿望及同伙伴的友誼,放手讓他們完成自己的事,對錯誤的想法和主意,也不要粗暴地指責,和孩子交朋友,幫他們出主意,總結失敗的原因,樹立自信心,促使他們早日走向成熟。即使有重要的事需作出決定時,也同樣要聽一聽孩子的意見,多用商量的口吻,采取合作、寬容、理解、尊重、接納的態(tài)度與他們交流和溝通,避免誘發(fā)他們的逆反心理。
再次,家長應該學習一些心理知識尤其是青春期心理學,在增加親子心理相容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促使孩子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