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陽光 腳下有力量
心理咨詢熱線 18923722268
0755-82985430
“同居”或“試婚”的代價

 

    不久前,某名牌大學一位即將畢業(yè)的女生到醫(yī)院做大月份引產,手術不順,必須摘除子宮。

    她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醫(yī)生保住她將來做母親的權利,但醫(yī)生無奈地告知她:只能保住她的生命,無法保住子宮,因為之前她已多次做人流,導致了子宮的極大損傷。術后,這位女生傷心地向醫(yī)生傾訴了她的不幸:她和男友從大二就開始“試婚”了,兩人感情似乎很好,兩年多來她曾懷孕四次,因無條件生孩子,只好流產。最后這次懷孕,是在男友承諾畢業(yè)后就結婚的情況下,準備把孩子生下來的。但她萬萬沒料到,男友背叛了承諾,借口家里堅決反對他們結婚而狠心搬出了他們同居的“愛巢”,她只能獨自承受一切苦果。

 

    諸如此類的故事,屢有所聞,但似乎并沒引起年輕人的重視。當然,并非所有的“同居”者、“試婚”者都有那位女生的下場,但意外懷孕墮胎,在任何情況下都畢竟是女人要承受的風險??!可惜,如今市場化的醫(yī)院、商業(yè)化的媒體,把女性流產和不育的痛苦宣揚得太輕松了。我們不時地從報紙的同一版面上看到兩則引人注目的廣告:一則是“無痛流產”,另一則是“不孕不育”,廣告詞都很優(yōu)美,仿佛是女人的兩種特殊享受。然而,女人的“無痛流產”與“不孕不育”的因果關系,難道不能從那位女大學生的經歷中略加解析嗎?

 

    近年來,未婚男女“同居”或稱“試婚”已成時尚,甚至入學不久的大學生也效法起來。關于“同居”的利弊得失,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現(xiàn)代男女性成熟太早,結婚又太遲,漫長“性待業(yè)”期的壓力無法排解,“同居”便是滿足彼此生理需求的一種途徑,與將來是否結婚無關,甚至也不一定以愛情為前提;有人說既然兩人相愛就得包括性愛,同居便是愛情的完滿體現(xiàn);也有人說,如果不住在一起,零距離觀察對方,怎能充分了解對方是否可以終身相許呢?因此,同居就是“試婚”,目的是為了減少離婚的風險,等等。

 

    然而,就算上述理由說得過去,“同居”或“試婚”的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為滿足生理需要”。然而,可以滿足生理需要的異性何其多,難怪同居關系如此脆弱;當同居關系破裂時,一方或雙方的傷害很難免除。畢竟,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如果人的性關系不是伴隨感情,那又與動物世界有何差異?第二,“同居是愛情的完滿體現(xiàn)”。那位傷心的女大學生與男友的愛情完滿嗎?第三,“‘試婚’性的同居能避免離婚的風險”。君不見,從西方到中國,同居盛行時代的離婚率不降反升,為什么?實際上,“試婚”者,試而不婚為多。早就聽人說:“既然能喝到免費牛奶,干嗎養(yǎng)奶牛?”又有人說:“新娘試成舊娘,還結什么婚?”

 

    在英國和美國,都曾有過關于同居關系的調查,其基本結論是:1.經過同居而結婚的夫妻,比未經同居而結婚的夫妻離婚率高40%以上;2.經同居而結婚的夫妻,發(fā)生婚外性關系的比例大大高于未經同居而結婚的夫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人口學家于1997年開始的一項對同居者的追蹤調查,對此兩項基本結論的解釋是:1. 同居者對性關系的態(tài)度更隨便,對婚姻的承諾感更低,而對無條件分手的接受程度更高;同居時間越長,結婚的興趣越低。可以說,是同居關系改變了雙方或一方對婚姻的嚴肅態(tài)度。

 

    在美國,對同居關系的調查還有兩點發(fā)現(xiàn),第一,在收入和職業(yè)不穩(wěn)定的下層階級人士中,同居關系更普遍;第二,來自父母離異或未婚生育的單親家庭中的年輕人,為補償痛苦的經歷或獲得安全感,更易選擇婚前同居;第三,性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會對“性自由”行為的寬容,是推動同居關系增多的重要原因。

 

    在我國,尚無對同居關系的大規(guī)模科學調查和較長時間的追蹤研究,所以尚無數(shù)據(jù)和結論。但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是否可以從國外的科學研究中獲得有益的啟發(fā)呢?何況,就像本文開頭介紹的那類案例,在我國現(xiàn)實生活中已不勝枚舉。難道那些活生生的悲劇,還不足以讓年輕男女引以為戒嗎?

 

    都市陽光播瑞歌溫馨提醒:踏入大學校門的年輕成年男女,在為學業(yè)的成功和事業(yè)的準備而付出艱辛時,千萬要自尊自愛,要珍惜愛情,珍惜健康,珍惜生命。

 

 

更多優(yōu)秀導師
  • 梁宇頌(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注冊系統(tǒng)注冊督導師、注冊心理師)

  • 陳韻蓮(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李貞(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李虹(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