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的健康,當遇到心理問題或心理不適時,一部分人會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然而,由于人們對心理咨詢的認知有誤差,這給心理咨詢師帶來了不少苦惱。記者在采訪時,心理醫(yī)生道出了自己的困惑。
上周五,一位王女士帶著上初中的兒子小剛來到咨詢室,說孩子很不聽話,又不愛學習,在學校也經常和同學打架,她擔心孩子會誤入歧途,希望心理老師能幫忙教育一下小剛,讓他改邪歸正。
心理咨詢師說,像這樣的求詢者很常見,他們常常把心理咨詢師當作是解決心理問題的萬能機器,只要坐在心理咨詢師面前,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對于這種被動的求詢,心理咨詢師是最頭痛的,因為心理咨詢師是幫助求詢者發(fā)揮自己的潛能,讓他們自己認識到問題所在,尋找到自我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教育、說服他們該如何去做。心理咨詢師與求詢者,應該建立聯(lián)盟關系,就如上面的例子來說,幫助的對象是孩子,而不是家長。以家長的角度來教育孩子,這樣的心理咨詢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據心理咨詢師介紹,目前,人們對心理咨詢存在著五大錯誤認識:
◆錯誤認識之一:心理問題就是精神病
新婚少婦小莉,因為不喜歡婆婆,所以在生活中也總是看不慣丈夫的行為,因此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跟他找麻煩。漸漸地,小莉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傷害到了丈夫,決定找個心理老師咨詢一下??伤堰@個想法告訴丈夫的時候,丈夫突然憤怒地對她說:“看心理醫(yī)生?你是不是有精神病呀!”然后摔門而出。醫(yī)生分析:精神病是一個醫(yī)學概念,如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是最嚴重的一種心理疾病。它與一般的心理問題和輕度心理障礙有很大區(qū)別,正如身體生了病同極度疲勞或輕微不適之間的差別一樣。身體不適不意味著就是生病,心理問題也不等于就是精神病。身體不適,我們要休息、鍛煉和注意保健,心理不適也同樣要注意休息、鍛煉和保健。
心理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對這些問題如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決,個體就能順利健康地發(fā)展;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xù)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因此,就心理問題求助于心理咨詢人員并不意味著有什么不正?;蛴幸姴坏萌说碾[私,相反,這表明了個體具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希望通過心理咨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認問題,混混沌沌地虛度一生。
◆錯誤認識之二:心理咨詢應該立竿見影
劉女士今年42歲,因單位改制被迫下崗?;丶液笏睦锖懿皇娣X得自己在單位表現一向很好,而且工作了20多年,是看著工廠一步步發(fā)展起來的。如今,新人換了一批又一批,一改制竟然把自己給改下來了。越想心里越難過,因為情緒一直不好,還得了場大病。病愈后,她想再創(chuàng)業(yè),可是心中的陰影總是抹不去。她來到心理咨詢室后,氣憤地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希望這次來咨詢,醫(yī)生能將她心中的郁悶清除出去。
心理咨詢師分析:不敢去心理咨詢是一種錯誤的觀點,而把一切心理問題都托付給心理咨詢并期望“手到病除”、“豁然開朗”則是對心理咨詢的另一種錯誤理解。實際上,心理咨詢是一個連續(xù)的、艱難的改變過程。心理問題常與求詢者的個性及生活經歷有關,就像一座冰山,積封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改變的動機,沒有恒久的決心與抗衡,是難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求詢者需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
◆錯誤認識之三:心理咨詢就是思想教育工作
就拿開頭小剛的例子來說,家長希望心理醫(yī)生能夠幫助她教育孩子。
心理咨詢師分析:心理咨詢與單純的思想工作和教育工作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單純的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規(guī)范、道德標準及集體意志,而心理咨詢則是運用專門的理論和技巧尋找心理障礙的癥結,予以診斷治療,心理咨詢師要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而不是對求詢者進行批評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礙同時具有神經生化改變的基礎,需要結合藥物治療,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錯誤認識之四:咨詢客與心理咨詢師的關系就是被動的醫(yī)患關系
出租車司機小趙,是個年輕帥氣的小伙子,因為沒有堅持念書,沒什么文化,找不到好工作。不想安于現狀,又不知如何發(fā)展,帶著滿腔的彷徨,他來到了心理咨詢室。面對心理醫(yī)咨詢師,他只說出自己的處境,就不愿多說了。為了進一步了解,咨詢師只能以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和他交談。
心理咨詢師分析:多年來,病人來看病都是這樣一問一答模式,醫(yī)生診斷、開藥、治療,患者常常習慣地置于被動的醫(yī)患關系中。因此求詢者自然而然地把這種常規(guī)的求醫(yī)模式帶進心理咨詢,將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心理老師,期待心理老師能解決一切。然而,心理老師只能起到幫助分析、引導、啟發(fā)、支持、促進求詢者改變和成長的作用,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求詢者本人主觀能動意志和毅力。因此,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求詢者要積極配合,主動表達,與咨詢者共同探討自己的心理問題的根源及成因,并尋求解決之道。求詢者更要認識到,“救世主”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戰(zhàn)勝自己,最終才能超越自我,達到理想目標。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給咨詢者,消極被動,推卸責任,只會事倍功半。
◆錯誤認識之五:心理咨詢師就是算命先生
陳師傅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家人經常埋怨他破壞家庭氣氛,以至于孩子們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他對心理醫(yī)生說,自己很容易發(fā)火,總是克制不住,希望能幫助他找到心平氣和的好辦法。當心理老師詢問他一些具體事情時,他很不耐煩地指責心理老師:“我是來咨詢的,不是來講故事的。”
心理咨詢師分析:求詢者往往把心理咨詢師想得很高明,可以洞察他們的心理和想法,所以只要往那里一坐就可以接受心理疏導和治療。實際上,心理咨詢師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技巧,向求詢者提供一定信息來進行討論和分析,并進行咨詢與治療。它要求求詢者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能幫助雙方共同找到問題的癥結,利于心理咨詢師做出正確的診斷來進行恰當的治療。因此,不要將心理老師當作算命先生看待,以為不能一眼猜中自己的心事就是水平不高。
都市陽光,讓都市人心里充滿陽光!
電話:400 777 5880(我?guī)蛶湍?/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