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陽光 腳下有力量
心理咨詢熱線 18923722268
0755-82985430
信息焦慮綜合癥!

來源:網絡

    有一種精神病學疾病———信息焦慮綜合癥,也叫知識焦慮癥。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呈平方數增長,但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人類的思維模式遠沒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階段。

  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嚴重的還會突發(fā)性地出現惡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癥狀,女性還會并發(fā)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這種疾病流行于每天都要面對高度壓力與挑戰(zhàn)性的工作環(huán)境或職業(yè)中,如外企、淘汰率高的企業(yè),而記者、廣告從業(yè)人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IT從業(yè)人員等都可能是該癥狀的高發(fā)人群。知識成為焦慮的新來源。

  一種緊張的心理狀況

  上海的夏天依舊顯熱難耐,下午6點整,在中山東一路上海浦發(fā)大樓門口,祝宏杰正在焦急地等待的士。正是下班時間,車不是那么好等,焦急的祝宏杰不時看看表,在7點之前他還要趕去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qū)上課,如果運氣好的話興許能趕上在學校小餐廳要個盒飯。

  每周二、周四以及周六晚上,祝宏杰都會去那里上課,今年的10月,他要參加軟件碩士在職研究生的考試,時間一天天在迫近,工作,上課,應酬……每天晚上回家還要花幾個小時看書,有時真的覺得很累。就像現在,他感覺白天的程序還在腦子里轉來轉去,又要想著上課的內容,加上頗有幾分饑腸轆轆,這種感覺讓他的神經繃得緊緊的。他現在最希望做的事情是馬上回家倒在床上,什么也不想,不過不行,祝宏杰一直告訴自己,生活就是這樣,你在這里松懈,別人就會跑到你前面。

  祝宏杰在上海浦發(fā)總行電腦部任軟件工作師,有不錯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三年,年薪也靠上了6位數。在旁人看來,他這么拼命有點自虐,但他沒法不這么想:“在軟件業(yè),似乎每天都會有新鮮的東西出現,我有時想,也許有一天早上,我醒來,那些曾經熟悉的程序突然變得如此地陌生,我被這個行業(yè)拒之門外,再也無法跨入。”

  煩躁、急促、莫名的緊張……這些情緒困擾著現代社會中的大部分人,特別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幾乎成為他們慣常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有人曾在新浪和網易的BBS和北京百盛購物中心門口做了一次小型調查,一共回收了40份有效問卷(指年齡在20歲—40歲,學歷在本科以上)。100%的被訪者表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足以應付這個社會,80%的被訪者表示一直打算給自己充電或正在充電,被訪者普遍認為社會的壓力之大,知識更新之快,時常使他們有莫名的急躁,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但許多人卻苦于遲遲沒有時間。

  一個群體的職業(yè)病

  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部的孫彼得教授曾歸納了一種精神病學疾病———信息焦慮綜合征,也叫知識焦慮癥。他認為,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呈平方數增長,但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人類的思維模式遠沒有高速到接收自如的階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嚴重的還會突發(fā)性地出現惡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癥狀,女性還會并發(fā)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

  這項研究同時表明,這種疾病流行于每天都要面對高度壓力與挑戰(zhàn)性的工作環(huán)境或職業(yè)中,如外企、淘汰率高的企業(yè),而記者、廣告從業(yè)人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IT從業(yè)人員等都可能是該癥狀的高發(fā)人群。

  在被訪者中,從事上述職業(yè)的人有著更為明顯的焦慮傾向。如一直令祝宏杰無法釋懷的軟件業(yè)的高速更新,一位在高科技企業(yè)工作的姓廖的被訪男士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經常裁員,所以即使在正常時期,他也時時有要被裁掉的緊張感:“在公司的office,我會莫名其妙地感覺到同事們的臉部表情僵硬起來,是不是又要裁員了?所以我要抓緊時間多提高自己,才不至于被淘汰。”

  而職業(yè)是記者的彭先生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tài):“有的時候我會感到我什么都要明白一點,這樣才可以冷靜地分析我想報道的事件,從容地面對我所采訪的對象??墒且私獾臇|西那么多,所以我會突然地感到自己很渺小,覺得再也無法勝任這個工作了,我每天拼命地讀報、看雜志、上網、看書,滿腦子都是信息,關鍵詞,事件……但越是如此,我越覺得慌張,好像被一種深不可測的東西慢慢淹沒。”

  一個狂熱的考證者

  主持中國心理熱線網站的郭卜樂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一個病例:一個27歲左右的男士畢業(yè)于北京某名牌大學計算機系,在學生時代他對自己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畢業(yè)后如愿進了一家知名網絡設備公司擔任系統(tǒng)集成工程師。曾幾何時,IT業(yè)多了許多證書,于是,他時時感慨IT知識更新的速度,偏執(zhí)地認為只有擁有各類證書才能使他感覺良好。思科認證,微軟認證現在都有了,還打算去考Java認證。糾纏于各種證書之中,又常常擔心證書的時效性。他變得精神恍惚,他說:“我晚上睡夢中出現的都是考題、證書或者程序,我現在考到的證書已經不給現在的單位看了,因為他們只會簡單地讓我復印一份存檔。盡管我現在并不打算跳槽,但我覺得留著這些證書總會有用。我有時也想是不是可以把精力放在別的地方,但無法放棄這種行為,只要看到別人考了我沒有考的某計算機認證,我總覺得莫名的惶恐。”郭卜樂認為他正處于一種過度焦慮之中,其行為已經達到了病態(tài),與孫彼得教授提出的知識焦慮癥非常契合。雖然他還沒有出現明顯的生活上的不適反應,但長此以往,必定會對身體各個環(huán)節(jié)造成影響。

  郭卜樂也坦言,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個他接觸到的此類病人嚴重到會突發(fā)性的出現惡心、嘔吐,但從事壓力大,知識更新快的職業(yè)中的人出現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癥狀確實也頗為普遍。而那些被訪者也均表示,因為焦躁和煩悶,有過一些生理反應,最為多見的有因為神經亢奮而無法入睡,但也有被訪者表示有精神疲憊而反常嗜睡的。但沒有發(fā)生過更嚴重的生理反應。

  高文斌也說,祝宏杰和40位被訪者的種種表現都無法構成精神疾病,僅僅是現代人面對社會競爭和社會壓力的正常應激性反應,甚至可以說是積極的應激性反應。

  他強調,焦慮是人類很普通的一種情緒,那些被訪者的行為言語表明他們或多或少地處于一種經常性焦慮情緒中,同時高文斌也指出這種對知識與未來的焦慮情緒,如果運用得當,完全可以成為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的動力。

  但這些被訪者的焦慮情緒一旦上升到焦慮癥或者過度焦慮,情況又有很大區(qū)別,焦慮癥不僅在主觀上呈現身體緊張、自主神經系統(tǒng)反應性過強、對未來無名的擔心、過分機警等癥狀,在客觀上還要有一定的持續(xù)性,通常上述反應在2周以上才可能被診斷為焦慮癥。與普通的焦慮情緒不同,焦慮癥與過度焦慮都會對個人的身心有很大的傷害性,嚴重的還會影響正常的生活與工作。“雖然上述對知識及信息的過度焦慮有很大危害性,但正常的對知識的渴求與充實自我卻不能放棄,人對壓力的適應能力其實也隨著社會的進化而逐年上升。如當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考各類證書的人的行為通常都不會轉化為過度焦慮,但也絕對不容忽視,一定要注意張弛有方。”

  另外一個后果也使他無法更好地設計自己的人生,單位反而無法認可他的這種行為,一方面認為他可能想離開,另一方面精神疲憊也帶到了工作中來。而長期封閉緊張的生活也使他失去了正常的娛樂和社交,這些都給他的工作和生活蒙上了陰影??梢哉f,他的考證狂熱已經是一種興奮型行為異化,比方說這個院子里的蘋果對你其實毫無用處,但所有的孩子都在爭先恐后地摘取,你也不由自主付出很多努力去摘蘋果,這種行為其實并不表示蘋果對你實際有用,而是一種純粹的思維定勢。

  一種可能性的討論

  這種疾病發(fā)病原因和癥狀都很類似于精神病學上的焦慮癥,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高文斌并不贊成過多地創(chuàng)造神經科醫(yī)學新術語。他認為,過多的人為締造心理疾病名稱,只會使這個本來就滿是心理累贅的世界變得更加人心惶惶。所以對知識焦慮癥這種提法持保留態(tài)度,他對記者說,如果孫彼得教授歸納的這種癥狀真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這樣的提法是必要的。但在他的臨床研究中,這樣的病例其實并不多見。起碼到現在為止,知識焦慮癥在國內還無法成為一種專門的心理疾病。

  郭卜樂認為所謂知識焦慮癥只是過度焦慮的一種表現,過度焦慮癥只是過度焦慮的一種表現,過度焦慮的表現形式很多,如:強迫癥、恐怖癥、驚恐癥、創(chuàng)傷后障礙等,都可理解為廣義上的過度焦慮。孫彼得教授提出的知識焦慮,是對信息時代中知識群體一種心理狀態(tài)的放大性描述,也是對焦慮癥的一種新的發(fā)展的擴充。

  他談道,比方說那個“考證狂”的病例有這幾個關鍵要求:一是行為的無用性;二是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三是精神恍惚,疲憊不堪,在心理層面有巨大折磨。郭卜樂也對祝宏杰和其他一些被訪者的行為做了分析,認為他們從表面癥狀看來,也頗為緊張。如祝宏杰去年考了高級口譯,前段日子剛剛考完MCSE(微軟認證的網絡系統(tǒng)工程師),而如果他們的行為沒有上述要素構成,就無法定義為病態(tài),但都造成相當程度的心理障礙。

  一個無形的殺手

  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經發(fā)表的一份專家報告預測中指出,目前全球共有精神病患者約4億,已經成人類的第二殺手,而焦慮癥或過度焦慮屬于精神病科的高發(fā)癥,名列前五位。該組織甚至預言,21世紀將是心理障礙的時代,而心理疾病也將取代生理疾病成為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敵人。

  大家都會有類似的感覺:有一天你的心情好極了,而第二天你的心情卻又糟糕透了,兩者相比,可以說一個是天堂的快樂,一個是地獄的痛楚。其實,引起這種截然不同情感的事件和客觀理由都是次要的,我們也許并沒有意識到,真正嚴重地影響我們情感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情。

    人類的心理疾病并沒有隨著醫(yī)學與心理學的發(fā)展而令人欣慰。相反的,科技與文明把人的心靈變得更為擁擠和孤獨。所謂的知識焦慮癥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是一種焦慮癥的異化形式。正如高文斌所言,由于身外環(huán)境的瞬息萬變,使得許多人對未來無法確定,甚至充滿恐懼。這就必然會造成心理緊張,急躁,嚴重的甚至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如不斷小解,不斷洗手,失眠,厭食等。如果不懂得恰時地放松和調節(jié),都會給你的精神及生理造成傷害。

  求知欲使人類渴望把更多非我的東西轉變成自我的東西,這一方面符合人類進步的需要,但另一方面,現代社會非我的知識確實無限浩大,郭卜樂就做了這樣一個比喻,未知的知識就像黑暗對于孩子,對未知的恐懼感使現代人承受著更多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擁擠”,就像一個無形的殺手,時時侵蝕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存。

更多優(yōu)秀導師
  • 梁宇頌(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注冊系統(tǒng)注冊督導師、注冊心理師)

  • 陳韻蓮(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李貞(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李虹(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