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陽光 腳下有力量
心理咨詢熱線 18923722268
0755-82985430
對中國傳統(tǒng)人生哲學之反省
來源:原創(chuàng)    作者:鄭曉江
  
如上所言,人生是生命與生活的統(tǒng)一體,人之生活必須以生命為基礎,無生命安有生活?另一方面,人之生命又必須由生活而顯現(xiàn),無生活又怎能談得上生命?兩者密不可分,互為表里,但偏重于(偏向于)任何一方都會造成不同的問題。由此視角來看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哲學,便能察覺許多發(fā)人深省的問題。
 
中國古代儒家的人生哲學通過對人性、人之本質(zhì)道德性的先在性和本根性的論證而凸顯人們生命意義的重要性、絕對性,從而得出感性生活的次要性與從屬性。這固然能使人們從日常生活的感性享樂中超升出來,專注于道德生命的修養(yǎng),并徑由君子而賢者而圣人。可是,對人們感性生活的忽視甚至排斥,使人們生命的活力無從顯現(xiàn),使人之生活走向干枯而乏味。因之,中國古代社會對人性、人之欲望、人之自由的壓抑甚至是摧殘都是驚人的。此外,中國歷史上為何有那么多的所謂“偽君子”、“假道學”、“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的人與現(xiàn)象,就是因為一方面人們出于外在壓力而必須表現(xiàn)出對道德生命的無限祟仰和追求;另一方面,人們又無法忘懷感性生活的誘惑。生命與生活的緊張便造成人們內(nèi)與外的脫節(jié),知與行的背離,靈與肉的混亂。所以,“知”與“行”的問題一直是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宋明理學,乃至近現(xiàn)代哲學的核心問題。而且,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知行觀并不同于西方從屬于認識論,而是踐行觀。
 
中國古代之佛教出現(xiàn)的問題亦復如此。佛學要求人們“看破紅塵”,由“戒、定、慧”三學而知世上一切事物皆無實相,皆空幻,人又何能求?進而則何所求?從而使人們專注佛法修煉,終則超越世間、超越生死,入不死不生之“西方極樂”。這無疑對凈化人類的心靈,抑制人們的物欲,行善積德等有相當?shù)淖饔?。但其凸顯的是人之未來(來世)生命存在的無限性追求,貶低的是人之現(xiàn)世的感性生活,看不到現(xiàn)實的生活亦是人生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人之生命必須要由人之生活才能顯現(xiàn)。
 
中國古代之道家追求與“道”合一的人生,認為在“自然無為之道”的層面上,可以把人之存在的內(nèi)在生命與外在的感性生活統(tǒng)一起來,以藝術化的與審美性的生活展現(xiàn)生命存在的全部內(nèi)涵。其求之也高,其意境也遠,但對蕓蕓眾生而言,實在是既無法落實生命的存在,又看不到現(xiàn)實生活究竟如何展開。由此發(fā)展而出的道教,則傾向于消解人之生命的問題,將一切人生的問題皆歸之于感性的生活,因此才會有對“福、祿、壽”的孜孜求取,但卻常常陷入了“采陰補陽”,煉“金剛不壞之身”,或求“長生不老”等等媚俗的而又無法實現(xiàn)的尷尬境地。
 
可見,在中國傳統(tǒng)人生哲學中,儒佛道(家)皆偏重于“生命”存在而比較地忽略人們?nèi)粘5母行?ldquo;生活”;而道教則偏重于人們感性的日常生活而忽略了人內(nèi)在生命的存在面。應該說都有其優(yōu)長的方面,亦有其問題的一面。如果我們將目光從古代轉向現(xiàn)代,會發(fā)現(xiàn)在生命與生活的問題上又出現(xiàn)了另一方面的偏向。
 
現(xiàn)代人之人生的最大問題在于:與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所堅持的生命高于和重于生活的觀念相反,人們大多傾向于、埋首于、專注于物質(zhì)性的感性生活而忘懷了生命的層面,從而常常出現(xiàn)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的危機。
 
已經(jīng)逝去的20世紀,主要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斷地深入及利用這種知識改造自然以適應人們需要的世紀。人們有理由對過去的世紀感到自豪,因為人類在這個世紀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吃穿住行用等等各方面的情況看,物質(zhì)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人們存在的空虛感正在迅速地蔓延,表現(xiàn)為越來越多的人喪失了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因為人們在生活中專注于感性生活,而生活不過就是不斷地去求這求那,這有兩種可能:或者沒有求到,于是頓感活得沒什么意思;要么自己求的東西得到了,可是,人們迅即發(fā)現(xiàn)得到的這些東西不過爾爾,也添充不了人生的空白。當然,還有些人則根本不知自己要什么,到手的東西又有何益?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自己干什么是為了什么?一切生活中到手及沒到手的狀態(tài)都意義消失,并進一步潛入到生命的層次,使人之生命的價值感也隨之消失,這就形成了人類生存的危機。
 
以往人類的生存危機多由于自然的災害,或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而在現(xiàn)代社會,人類的生存危機已經(jīng)變成為由生活意義的喪失到生命價值的隱去。這種狀況在20世紀已然出現(xiàn),而在21世紀它將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及最嚴重的人生問題之一。
 
大學生彭某回顧自己的人生道路,感慨地說:“‘永遠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茍同,并且荒謬得不能成立,人生的快活決不能長久更不會永久。我們平時說永遠快樂,正好像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一樣自相矛盾。人要找快活,只能從痛苦中尋,比如,一個失眠的晚上,可以換來一次甜蜜的睡眠;上一堂沉悶的課,才能換來在空曠之地伸手踢腳的快活。既然如此,我們又何苦要快樂,又何能有快樂?所以,快樂在人生里,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是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也許我們只是時間消費的籌碼,活了一世不過是為那一世的歲月充當殉葬品,根本不會享受到快樂。而我們也許會想到,死才是真正的安息和永恒的快樂。于是,快樂的引誘,不僅像電兔子和方糖,使我們?nèi)淌芰巳松目嚯y,而且仿佛是釣鉤上的魚餌,竟使我們甘心于死。有的人可以用精神的力量來忍受痛苦,甚至于指導痛苦轉化成了快樂,他可能是哲學家,但是,誰又知道他不也是一個大傻瓜呢?”(引用于南昌大學的大學生們關于生死問題的一次課堂作業(yè)的內(nèi)容)這是說,快樂不僅少,且要以痛苦為代價,一句話:人生快樂簡直就不可能。
 
研究生胡菁說:郁悶、無聊已成為當代大學生中的十大流行詞之一,并以51%的調(diào)查概率高居榜首,我在大學就具有強烈的同感。我四年的大學生活幾乎沒有任何的波瀾,“上課-考試-過年了”,周而復始,年復一年,生活猶如身邊一杯可有可無的白開水,我看不到生活的意義何在。從生命的來源看,毫無疑問是沒有經(jīng)過“我”的選擇,就被“無辜”地拋到了這個世界,那么為何“我”就得遵循著“讀書--考大學--找工作--活下去--生命終結”的過程呢?反思這樣單調(diào)的人生有時覺得真是不值得過的一輩子,了無生趣地活上80年與20年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或許人們會說那就讓你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呀,變得五彩繽紛呀。我也想這么做呀,讓自己盡情地體會到活著的樂趣,但在生活中真感覺不到有什么能讓自己有心理上比較持久的愉悅,到底擁有什么才能讓自己幸福?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像叔本華所說的“人就活在痛苦和無聊當中,當人追求某種東西得不到時他感覺到痛苦,而當他得到時他又感覺到無聊。”這樣,很長時期,自己陷入了自我追問的死胡同。這種人生真是覺得沒意思,如果不考慮到家人的話,我甚至隨時可以毫無眷戀地放棄生命。不過,我后來反思自己暗淡絕望的大學生活,找出了三個原因:一個是從我自己的角度上去理解,主要是一進大學后就發(fā)覺沒目標了,即使畢業(yè)找工作又不主要看你試卷上的分數(shù),也就沒有了再繼續(xù)努力學習的動力。其次,各種突如其來陌生的領域都得要你自己一個人去面對,自己感到茫然而無所適從,而身邊又沒有人指點你這段時間你應該干什么?怎樣去適應新的環(huán)境?怎樣去處理周圍的關系?于是,在各種人才濟濟的大學中就產(chǎn)生了強烈的失落感、孤獨感和空虛感。其三,我國現(xiàn)階段國情和主要矛盾導致教育界很明顯地存在著重理輕文的現(xiàn)象,使人們忽視去關注“主體的”人的發(fā)展,也使學生們雖懂得自然科學知識而認識不到活著的價值、生命的意義,這肯定會蘊藏著悲劇的發(fā)生。我總在想,“人一步一步辛苦地行走在路上了,但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當初上路的目的?”所以,在大學中開設生命教育課是非常必要與迫切的。
 
沒有快樂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沒有快樂的生命,又有什么價值呢?既無意思又無價值,整個人生又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呢?
 
人生中,不是“不快樂”,而是根本就“無快樂”,充滿著周遭的全是“郁悶”、“無聊”與“好煩”,這可以說是現(xiàn)代人對人生的一個基本的感覺。這是一種人生存的迷失,不知“生”從何來,“死”又何去?也不知“活”著究竟為了什么,又有何益?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似乎都不明朗,都弄不清楚,人生的一切都充斥著無可奈何和煩悶。因之,尋找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應該說是整個21世紀的重大人生問題。
 
 
 
 
更多優(yōu)秀導師
  • 梁宇頌(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注冊系統(tǒng)注冊督導師、注冊心理師)

  • 陳韻蓮(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李貞(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李虹(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